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学科涵盖面广,师资优质,专业优势突出,国际交流活跃,就业前景好。能源工程系专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与实践创新成果多,毕业生深造和就业形势佳。接下来跟随易单招网小编一起了解相关专业实力、培养特色以及就业前景等信息。
作为同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工科之母——机械,与同济大学一起走过了百年风雨,创造了百年辉煌。
同济大学机械专业源于1912年6月同济医工学堂设立的机电科,1979年8月成立机械工程系,1987年4月升格为机械学院,2005年9月机械工程学院搬迁至嘉定校区,2012年3月更名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大一级学科,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精心打造和建设以 “自主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精密机械与智能感知”、“智能工程机械”、“城市建筑节能”和“城市城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特色的一流学科,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机器人上海市未来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3人;教授38人,副教授42人,优质师资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有本科生、研究生2000余人,在人才培养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学科优势,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形成了“宽基础、重实践、求特色、国际化”的育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结合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院多年来一直秉承贴近工程实践、服务社会的理念,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产学研融合,学院拥有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以及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住建部燃气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人工环境智慧低碳调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
学院具有国际合作传统优势,以德国为起点,辐射欧洲,放眼世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学院与2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签订有交流项目或双学位合作协议,建设有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组织德国工业4.0夏令营、意大利冬令营、中欧博士生论坛等学术与人文交流活动。
在百余年发展中,同济机械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并进,培养造就了一代代自强不息、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院必将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对接国家战略、应对时代挑战、对标全球发展,建设同济特色世界一流的机械与能源学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学科相融合,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生产过程及企业管理等。
百年来,本专业旨在研究发展工程科学与技术,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撑和前沿技术。本专业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国际化特色办学,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五方面综合特质,成为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和汽车高铁等领域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
专业优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其下属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建有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机器人上海高校未来学科;建有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拥有教育部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等省部级平台,共建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基地和上海建筑机械安全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同济大学-西门子机电控制实验室等近2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本专业始终注重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聚焦行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与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已形成机、电、液和信息技术一体化发展的学科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开发、研究、管理和营销的高级人才。
专业方向
本专业集机、电、液、控制与信息技术为一体,有四个专业方向:
1.机器人工程:面向我国健康中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急需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智能机器人前沿发展,聚焦机器人智能技术(计算智能、材料智能、结构智能、形态学智能等)、结构驱动、感知认识、规划学习和控制优化,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科学家精神,能够解决医疗、制造等领域智能机器人技术问题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
2.机械电子工程:在电液、电子气动控制、智能化工程机械、装备状态监控及维护、微型机械、复杂系统建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复杂系统的建模理论和技术、机电一体化健壮性设计和控制技术、微结构健壮性协同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理论和技术、现代物流装备与控制、路面养护与检测装备技术等方面具有研究积累。
3.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围绕大型机械结构的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重大工程装备的可靠性与智能化技术和工程机械及特种建筑机器人等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人才高地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在工程机械与重大装备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液一体化传动与控制以及复杂机械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近年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智能工程机械、先进重大装备制造等方向,攻克了智能化工程机械、特种建设机器人、重大工程施工装备等关键技术,完成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工程、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主塔竖提安装、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贵州天文台500米射电望远镜钢结构安装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工程。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集产品设计、制造、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管理技术于一体,研究先进制造发展战略与决策支持、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与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规划与运维控制以及产品集成精密检测与控制技术等。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系统自动化与集成、先进加工工艺及塑性成形、产品集成精度的加工、测量与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
科研实践
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学生从一年级进校起进入导师制学习模式,每人都能直接参与导师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与西门子、上汽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或基金教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智能机械”、“机器人”、“轻量化机械”、“产品数字化”、“木雕加工”等科创团队。由学院资深教授带领的参赛团队在每届的“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屡获佳绩。
国际交流
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通过与中法学院、中意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合作或者自主运作的方式同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诸多高校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打造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成长平台,促进了教学培养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意班)是同济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同合作的本科双学位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和宽厚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且掌握中英意三语的国际化机械工程领域卓越工程人才,为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以及人才交流做出贡献。
莱茵书院(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基础,对标德国精英大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科交叉、技术前沿、中德英三语和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学贯中欧的国际行业精英,为中国一流大学、德国精英大学和智能工程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2014年创办至今,莱茵书院已培养毕业生191人,其中166位学生进入国内外优质高校深造,升学率近90%。
目前本专业已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关系,通过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培养、联合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学分互换、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学生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同学们的国际视野,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适应世界潮流发展、未来能够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卓越工程师。
毕业出口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就业范围非常宽广。当今世界几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机械装备。汽车、航空航天、医疗、造船、能源、家电、冶金及石油化工等均为机械专业的就业方向。职责有企业管理、技术研发、生产总监、生产主管、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等。
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就业面广、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超过60%进入国内外优质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0%左右直接就业,主要去向有:汽车研发中心及生产厂、能源集团、各类机电设备研究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超过60%进入国内外优质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院、设计院、生物医药公司、工程机械公司、智能机器人厂家、互联网企业、通信公司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工业变革。为了在世界制造业格局变化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主攻方向都是智能制造。为此,2018年同济大学率先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新工科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依托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紧扣制造强国战略需求,面向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包括工业软件、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智能微系统等技术领域,涵盖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多个环节,是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同济大学2018年设置教育部首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由2位院士领衔、20名国内外教授为核心的共80多名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具备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多个中德合作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信息等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职业素养;具备面向工程实践,发现、分析、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并具有国际化视野;身心健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精神的人格。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本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
专业优势
1、是教育部首批设置的“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四年制本科专业。由20名国内外教授为核心的共80多名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采用"宽基础、重实践、求特色、国际化"专业理念和"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来塑造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级的专业人才。
2、本专业依托的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具备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西门子机电控制实验室、同济大学-斯来福临数控磨削加工实验室、同济大学-帕克液压传动与控制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4.0)学研工厂等多个中德合作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3、本专业建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设施。新建具有鲜明智能制造特色的“同济大学智能制造中心(IMC)”,中心由德国菲尼克斯、西门子、蔡司、美国国家仪器(NI)企业等共建的6个具有世界最先进技术与装备的专业实验室与平台组成,主要包括“中德精密智能制造工艺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冲铆连接及轻量化成形工艺实验室”、 “多机器人可重构智能装配实验室”、“中德智能生产系统实验室”、“大功率激光切焊一体化加工实验室”、“智能感知与控制实验室”。
4、本专业紧扣同济特色,注重国际交流。建立了与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人才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通过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建立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德国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提供学生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大赛,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竞争力。
5、本专业是2018年成立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联盟”的发起单位。已有国内100多所高校、企业加盟,成功举办两届联盟大会,旨在开展教学交流、实验共享、企业联合培养,形成了同济大学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
国际交流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国际交流成果丰硕,尤其与德国高校的合作成效显著。依托中德工程学院等合作平台,我们与多所德国顶尖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本科及研究生双学位培养项目。
莱茵书院(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基础,对标德国精英大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科交叉、技术前沿、中德英三语和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学贯中欧的国际行业精英,为中国一流大学、德国精英大学和智能工程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2014年创办至今,莱茵书院已培养毕业生191人,其中166位学生进入国内外优质高校深造,升学率近90%。
通过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合作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学分互认、短期访学、暑期课程、学术研讨会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项目,本专业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未来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卓越工程人才。
毕业出口
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航空航天、汽车与高铁、海工装备、现代能源、医疗装备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和研发方面的重要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近80%进入国内外优质高校深造,约20%直接就业,主要去向有:中国电信、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重庆长安等。
培养目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与绿色城镇、智慧城市建设,对接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要求,具有厚基础、通才化、宽口径培养的特色,注重学生国际化交流,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沟通与终身学习等能力培养,毕业生能够适应高端制造、数据中心、区域低碳能源、储能、工程公司、新农业、宜居城市、银行、政府管理等领域对环境与能源、智能化等要求,胜任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岗位。
特色优势
我校建环专业始建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暖通空调及城市燃气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也是第一批通过建环专业评估(认证)的5所学校之一。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全部学历教育环节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于2002年进入国家211二期建设项目,2005年参加学校985二期学科发展平台,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我校建环专业在全国的专业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建环专业是建成环境的组成部分,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同济大学的“建筑与建成环境”世界排名第11,国内第2。
专业内涵
建环专业对接国家“双碳”目标与宜居环境建设战略目标,在高端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零碳建筑、室内环境健康与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及天然气跨越式发展等机遇支撑下,采用数智化手段,为民用环境、交通运输、航天、医疗和公共卫生与安全、高新科技等行业提供所需环境保障。就业主要面向区域能源规划、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各类空调、通风、供暖等舒适环境与机电系统的咨询、设计、运维管理以及设备制造、研发工作;从事特殊生产工艺相关的人工环境设计与调控,如电子行业及科学实验室的超净化空调、大中型医院及生物实验室空调、职业健康与安全等领域工作;从事城市天然气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研究管网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低污染燃烧装置工作。
本专业的特色方向为:空调热湿交换过程及建筑节能、低浓度污染控制及空气品质、建筑性能模拟与智能控制、燃气高效应用技术、天然气管网安全技术、与新能源融合的可持续能源系统等。
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暖通”方向14人,“燃气”方向3人,全部具备博士学位及工程实践背景。聘请7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校友、企业及行业专家资源丰富。
科研平台
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机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利用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近五年新增大中型实验平台投入超过1000万元,建设大空间污染物扩散及控制实验舱、中式厨房空气污染控制实验台、实验室排风柜全性能测试台、材料散发检测与室内空气化学研究实验台、热泵式转轮除湿系统实验台、智慧建筑能源系统实验台、多空调末端调控和人行为监测综合实验台、GECHP驱动转轮除湿的复合空调系统实验台等,购置了PIV、热重分析仪、全自动吸附仪等中大型设备,目前能源工程实验中心固定资产总额超7000万元。
培养特色及亮点
学生接受建环专业及相关领域的通才培养,面向低碳城市、智慧建筑、新能源、人工智能+、现代人因工程、绿色金融开展开展学科交叉、双学位及微辅修专业培养。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有:建筑概论与设计、建筑环境学、自动控制原理、空调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燃气气源工程、燃气输配、燃气燃烧应用、建筑冷热源等。
国际交流
本专业已与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结合中意学院开展国际化本硕学位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交流学生项目,每年定向选派优秀本科生赴香港理工进行交流学习;近五年来20余名本科生、5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各类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技术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参加暑期学校或国际学术会议;近五年有20余名毕业生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法国巴黎高科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
校企合作
本专业积极拓展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已建成一批稳定、优质、且能满足各专业实际教学需求的实习基地。签约实习基地36家,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郊区及外省市基地全部具备住宿条件,覆盖了暖通空调系统产品生产、系统设计、现场施工、运行调试、能源服务各环节,以及燃气工程气源、供气、运行管理各环节。
实践创新
本专业依托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和户外创新基地,每年提供约20万元的创新活动经费,用以支持学生创新和能力培养,从根本上保证了本科生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技竞赛,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等院校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和行业赛事中多次获奖。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科研素养,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比例65%以上。
本专业契合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是供不应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建环专业就业率达到95.8%,在所有本科专业中位列第三。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的学生活跃在全国各主流设计院、咨询公司、研究院所、政府管理部门、生产制造企业等,一般经过5年左右的积累,普遍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在行业中影响广泛而深远。广大校友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
培养目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能够胜任能源动力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与产品设计、系统运行及相关管理等工作,具备跨界发展能力,可以从事投资和金融,社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毕业5 年左右,通过在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或知名企业/组织的工作或学习深造,预期职业能力为:
1. 能够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计算机工具与实验技术,提出、分析和解决能源、动力及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跟踪能源动力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性地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
3. 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能够负责和管理涉及多学科的研发设计类项目和涉及复杂背景的运行项目,能与国内外同行、客户与公众有效沟通。
4. 胜任岗位职责,并面向工作需求和新技术变革,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继续深造和自我学习,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
特色优势
同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由工程热物理专业发展而来,经过60多年发展,形成了智慧与低碳能源、绿色燃料与负碳技术、热管理与深冷四个特色研究方向,2020年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教育部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22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化学双学位学士项目获批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专业剖析
● 能源的消耗量和利用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能源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 能源科学革命推动工业技术发展。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合理开发和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与国家安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5名,其中教授7名、教授级高工1名、特聘研究员1名、副教授12名,96%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上海市扬帆计划1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为顾问教授。
科研平台
本专业拥有能源实验实验中心,由嘉定开物馆、华楼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 4427㎡。实验中心配备实验教师 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实验师6人,实验教学队伍师资力量雄厚,为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特色及亮点
同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结合国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零碳低碳能源开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高端仪器装备热管理等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智慧能源、热管理”为主线,构建出数理基础强化,专业知识丰富,工程教育贯通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控制工程基础、能源环境基础、高效换热原理与设备、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清洁燃烧理论与设备、制冷原理与低温技术、流动与传热仿真实践、能源系统仿真技术等。
国际交流
本专业通过比赛、实习、短期访学、暑期夏令营、学分互换交流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强化本科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目前与德国、美国、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交流的学校包括: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等。
国际合作项目有: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3+2和3+1双学位项目、中西学院“20+20学生交流项目”、暑期学校赴台、意大利、美国、德国、赴德语区等交流活动、卓越工程师法国行等。
校企合作
本专业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根据企业反馈和要求,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将实习与技术创新相融合,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优质的软硬件保障。
长期合作企业有:
实践创新
本专业培养模式重视科教融合,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建设了创新训练基地,指导学生成立创新团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及早将本科生引入科研实验中,培养学生运用严谨学术语言,撰写项目报告和学术论文。学生参加节能减排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的积极性高,连续多年获得一、二等奖。
未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未来能源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根据近三年的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分别有约40%和10%的学生在本领域的国内及国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除本校升学外,也有赴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普渡大学、杜克大学和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国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长期名列各专业前茅,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24年的统计数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位居各专业第一位。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包括:新能源车企、能源电力集团、新能源公司、空调及制冷设备公司等,主要从事能源数据分析、智慧能源系统规划、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热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