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包含电子信息类(信息与通信) 、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与艺术联合学位实验班)、复合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三个招生专业类,下设多个本科招生专业。易单招网小编介绍电科大通信学院各专业情况,包括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师资、就业等,欢迎考生报考。
该专业(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深厚、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电子信息类(信息与通信)大类包含五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其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对抗技术为国防特色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与学生自选专业的模式,即学生在一年级按照大类进行培养,主要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二年级开始根据兴趣与特长确认专业,修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
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类)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优势,实行大类招生与学生自选专业的模式,促进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大类培养阶段通过通识课程和数理基础课程学习,打下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培养阶段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能力优势和成长要求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继续完成个性化培养,成长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雷达探测、导航定位、图像处理中的信息探测与获取、传输与处理、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
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各种现代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传输、存储、交换、组网、处理等技术和系统设计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学习通信网、接入网、骨干网、因特网集成一体的网络系统工程技术。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习物联网系统中的信息感知与处理、集成电路与系统、物联网设备与组网的设计应用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学习通信对抗和雷达对抗系统中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防御与对抗、电子信息战系统技术。
雷达原理与系统、现代通信系统、电子对抗原理与系统、信息标识与数据挖掘、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基础、信息感知与处理、现代通信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数字逻辑与处理器系统、电磁场与波、物联网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网络算法基础、软件设计思想与方法等。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在内的30余所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包括多名院士、IEEE FELLOW在内的百余位国(境)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搭建了研究生人文与学术交流月、信通论坛、名师讲堂等学习交流平台。学院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参加海外长短期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并设有学生出国(境)交流专项基金,为学生实现个性化规划、国际化发展提供土壤。学院从2010年起招收来华留学生,已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来华留学生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中小型创新公司、研究所、高校、政府与国防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或在国内外继续研究生学习与深造。每年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国内外读研深造比例达到72%以上。毕业生以勤奋踏实、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他们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国内外龙头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华为、中兴、腾讯、谷歌、百度、中电集团、中科院等。
毕业生通过职业实践与持续学习,能够具备通信与信息领域电路、设备、系统、网络领域的良好设计和应用能力,担负单位或企业相关开发与测试团队的专业技术领导或骨干工程师;具备良好的科技与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可以成为单位或企业的项目组织、市场营销、服务支持等方面的重要管理人才;或者通过读研深造,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通信理论与创新能力方面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未来可能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或学术专家;或者通过个人奋斗,建立自己的创业团队,服务社会。
适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培养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双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四年,双学士学位(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
该专业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优势,以“人工智能+”复合培养实验班为载体,采取前两年跨专业融合培养,后两年分专业培养的模式。制定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电子、大数据、商务、管理、金融等课程体系,集中了五大学科、八个学院的优质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技能辅导和实践训练。重点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电子电路与系统、智能感知与应用等核心技术,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专业理论知识、突出的专业能力和系统的工程素养、优良的跨界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及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由于课程设置的跨学科特点,在该专业之外,学生可同时修读第二学士学位(理学/管理学/文学)。
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处理器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电磁场与波、雷达原理与系统、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设计思想与方法、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商业模式与决策分析等。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在内的30余所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包括多名院士、IEEE FELLOW在内的百余位国(境)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搭建了研究生人文与学术交流月、信通论坛、名师讲堂等学习交流平台。学院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参加海外长短期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并设有学生出国(境)交流专项基金,为学生实现个性化规划、国际化发展提供土壤。学院从2010年起招收来华留学生,已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来华留学生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中小型创新公司、研究所、高校、政府与国防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或在国内外继续研究生学习与深造。每年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国内外读研深造比例达到72%以上。毕业生以勤奋踏实、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他们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国内外龙头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华为、中兴、腾讯、谷歌、百度、中电集团、中科院等。
毕业生通过职业实践与持续学习,能够具备通信与信息领域电路、设备、系统、网络领域的良好设计和应用能力,担负单位或企业相关开发与测试团队的专业技术领导或骨干工程师;具备良好的科技与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可以成为单位或企业的项目组织、市场营销、服务支持等方面的重要管理人才;或者通过读研深造,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通信理论与创新能力方面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未来可能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或学术专家;或者通过个人奋斗,建立自己的创业团队,服务社会。
培养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兼具科技创新能力与艺术审美素养。
四年,联合学士学位(工学+艺术学)
该专业是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强强联合的创新项目,采用“新工科+新文科”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科优势,打造跨学科、跨校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项目实施"三导师制"特色培养机制:配备学业导师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创新创造导师负责创新训练指导,同时聘请知名艺术领域专家担任行业导师提供实务指导。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强调基于实践的体验式学习,注重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在课程体系上,两校共同定制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创造课程与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两校互派优秀教师授课,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学生可充分利用双方实验室、创新平台等资源,参与跨校联合实践项目。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特别强调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体现跨学科特色。
项目设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优秀毕业生保研政策支持、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专门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障等。两校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成立联合学位管理委员会、学生管理联合工作组和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联合专家组,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软件设计思想与方法、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处理器系统、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人工智能基础、雷达原理与系统、科技艺术实践系列课、跨媒介创作基础:感知训练、综合创作等。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在内的30余所海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包括多名院士、IEEE FELLOW在内的百余位国(境)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搭建了研究生人文与学术交流月、信通论坛、名师讲堂等学习交流平台。学院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参加海外长短期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并设有学生出国(境)交流专项基金,为学生实现个性化规划、国际化发展提供土壤。学院从2010年起招收来华留学生,已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来华留学生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生可在数字创意产业、科技艺术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向发展,也可加入科技企业创意部门,担任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职位。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继续深造。毕业生具备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能力,在新兴产业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发挥创新创造才能。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