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校长冯夏庭一行赴石家庄拜访河北省政府副省长董兆伟并座谈交流,洽谈深化省校合作事宜。董兆伟表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已然成为河北省“自己”的高校,将携手建立省校合作机制,支持秦皇岛分校转为秦皇岛校区模式发展,支持秦皇岛校区做大做强,省政府将竭力提供更有力保障、更优越条件,形成更丰硕成果。
郭海希望,未来能够与河北省政府通过共建等方式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秦皇岛分校的桥头堡作用。冯夏庭也表示,东北大学将统筹秦皇岛分校的发展,希望河北省能够将分校等同于河北省高校,在拓宽办学空间、支持海洋学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省校合作走深走实。
6月28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本建设处处长曹飞一行到校调研,听取关于新校区建设及规划等方面的汇报,深入了解多个校区的定位布局与发展谋划。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秦皇岛分校党委书记孙正林表示,分校积极推进省部共建,科学确定1.8万人发展规模,坚持扩容提质、优化结构。
一周内,一次座谈一次视察,释放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向着转变为校区、走省部共建模式发展的积极信号。
驻冀38年,共生共荣
东北大学与河北的渊源,因秦皇岛分校驻冀发展建设而深厚。
1987年,成立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1993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分校共享东北大学全部博士和硕士学科点资源,在人才培养上涵盖本硕博,毕业生由东北大学统一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作为东北大学“一校两地四校园多基地”办学格局的重要部分,秦皇岛分校秉持与东北大学总校“同质化”培养和“差异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不仅对总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也在驻冀38年间,立足区位资源与优势,构建了差异化学科专业体系,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学校在课程教学上“重创新”。2023年,分校申报的《创客实战训练营》课程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分校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零的突破,也让这门课程成为东北大学唯一一门实践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强特色”。分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等提供支持;自动化专业则围绕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还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民族学4个与东北大学总校差异化本科专业,先后获批民族学(河北省唯一)、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站前沿”。2023年8月,东北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秦皇岛分校,建设以海洋信息智能感知、处理、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平台,明晰了东北大学在秦皇岛分校布局发展海洋工程学科的总体思路,也契合秦皇岛市致力于发展海洋相关产业的步调。
分校积极服务地方,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也为分校的发展建设提供强劲支撑。将毗邻分校周边的土地用于支持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推进分校新校区建设,吸引更多河北优秀生源来校求学深造,校地之间“双向奔赴”。
异地办学,向省内转向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向校区的转变,不仅是学校名称上的变化,也是校地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从上世纪80年代异地办学兴起到今天,高校异地办学并非只着眼于学校自身发展小循环,更包含了服务地方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综合考量。
兰州大学教授卢彩晨等曾在《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中给出一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53所“双一流”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
可以看到,“双一流”高校的异地机构以研究院为主,分校区次之。相较于以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研究院,承担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校区一定程度上与本部的资源连接更紧密,也可以为当地学子带来更多入学机会。
通过梳理147所“双一流”高校已经投用、正在建设、筹建中的异地校区或分校发现,目前至少有45所“双一流”设立了61个异地校区或分校。
其中有不少异地分校区,是在异地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基础上转变而来。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前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先期成立的研究院逐步向分校区过渡,从科研向人才培养过渡,从研究生教育向本科生教育过渡,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
也有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类似转变路径的高校校区。2022年3月,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正式更名为无锡校区。在当时的建设座谈会上,时任无锡市市长杜小刚表示,无锡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东南大学进一步扩大在锡办学规模,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希望将合作办学提升至省、部级层面。无锡有特色、东大有擅长,提升建设后,校区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建成总投资10亿元的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育人才。
再从目前“双一流”高校异地校区分布来看,自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后,省内布局新校区成为趋势,力求尽可能实现省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其中江苏、广东、四川的高校最为典型。具体到地区,雄安新区成为北京高校新校区的优选之地,珠海和深圳则聚集了众多广东省内高校分校区。
高校为了寻求创新与改革,拓展办学空间、增加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选择设立异地校区。地方为了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高校人才和智力资源。不过在“双赢”之下,高校异地办学,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如何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满足地方发展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确保流入的高校异地机构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持续性发展,更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