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将新增3所985高校,进一步扩大平台规模,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已有多所高校在官网透露其正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包括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已透露消息的高校中,东北大学、西工大和大连理工均是首次筹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985高校。
图源: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将“面向高端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写入其官网“科研基地”介绍页面;今年7月3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一则调研新闻中提到,学校“近年来筹建船舶工业互联网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什么?该平台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统筹建设,旨在于“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前已在医学攻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以高校为依托建设了一批平台。据不完全整理,已有超过30所高校获批建设创新平台。
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在医学攻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领域各建有3个创新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建有医学攻关、人工智能和储能技术3个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建有2个平台;超过20所高校各建有1个平台。
这些高校作为建设单位是怎么选出来的?又是怎么建的?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支持有关中央高校建设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公开报道中提到,教育部作为项目组织实施主体,按照“面向产业集聚科学规划布局、面向一流学科突出扶优扶强、面向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区域需求促进共建共享”四个原则,进行拟建设高校和项目遴选。
依托一流学科
高校的一流学科是平台建设的核心支撑。“面向一流学科突出扶优扶强”的建设原则也反映出,要建创新平台,学校自身在对应学科领域必得是全国拔尖。
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获批立项建设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该平台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优势学科,专门培养国家能源行业急需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均位列全国第一。
西安交通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前7%的学科
在能源动力领域,西交大创立了我国的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始终走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前列,积淀深厚。2020年初,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要求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同年,西安交通大学获批增设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建“四主体一联合”创新联合体,支撑储能专业“本研贯通、项目驱动”的 “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该专业已连续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前三(评级为A+)。
全国仅有的3家生物育种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分布在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具体研究方向不同,分别在玉米、生猪、大豆领域开展研究。从“双一流”建设学科来看,华中农业大学主要在畜牧学、兽医学等领域,南京农业大学在作物学领域有学科优势。
聚焦到医学攻关平台,山东大学聚焦零磁医学和人体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研发,以山大医工结合学科团队尤其是零磁医学新型学科交叉方向的雄厚研究基础为依托;工科强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重点布局智能化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空天生命保障与损伤防护技术前沿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在生物医药领域颇有经验的厦门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则分别获批疫苗研发方向的创新平台。
院士“挂帅”上阵
据不完全整理,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的创新平台主任、首席科学家、牵头人均由院士担任,可见规格之高与学校的重视程度。
西交大储能技术平台除了由何雅玲院士任平台主任,何雅玲、陶文铨和管晓宏3位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还聘请华电集团、华能集团等12家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兼职导师25位,校企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全程开展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工作。
南京农业大学的国家大豆生物育种创新融合创新平台,由我国大豆科技界唯一的院士盖钧镒担任主任,紧扣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围绕大豆产业发展、大豆育种关键技术和产业技术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过亿资金投入
平台的经费支持方面,亿元级投入成常态。据不完全整理,单项目最高近5亿元,如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平台获批4.7亿;西安交通大学储能技术平台总投资经费4.3949亿,在同类平台中位列全国第一。
创新平台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产教融合”是平台建设的“题眼”。如何评估建设成效?关键要看产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
组织架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产业人才,有了
同济大学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济范式,打造了一批人工智能博士生基础理论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复合素养课程,研制一批新场景导向、课程项目驱动、实践能力强化的高阶专业课程,高标准选拔培养有潜能、有志趣的优秀博士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高端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与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中国电建南方电网、华为5家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落实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项(2500万元+项目驱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国内主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培养能满足产业需求、兼具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和技能型集成电路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立足武汉,辐射支撑华中地区高校和集成电路企业的协同人才培养,建成后具备每年2000人次的培养能力,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
成果应用,多了
2024年,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书红教授主持完成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赵书红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生猪)创新平台的主任。该项目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并在扬翔、中粮等生猪育种龙头企业规模化应用。
截至2023年底,西交大储能技术平台联合中国能建、中国电建西北院、升能能源(浙江)有限公司等企业共成立创新联合体13个(2.03亿元),成果转化6项(5180万元),孵化企业2个,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推动了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
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汇集多方资源,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临门一脚”的技术实现突破,推动解决当前产业界急需攻关,仍为国内空白或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加速我国关键科技攻关领域科研、教学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