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四方面发力:优化体制机制,探索新范式;强化交叉融合,拓展新成效;加强校企协同,打造新生态;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新格局,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出台《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行动方案》,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制”,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等有组织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培养模式。聚焦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工业软件卓越班、智能海洋装备创新班等各类创新班近40个,超常规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建设“百步梯创新学院”,组建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拔尖班、院士特色班等4个工科试验班,采用“1+3”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一学年结束后自由选择科研方向,推动新生导航、数理基础、通识教育、创新实践贯通融合,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三)提升资源活力。构建“学院+高端研究院”培养载体,充分激发高水平团队、优势平台和重大项目的育人活力和积极性,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科研平台面向全部学生开放共享,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形成“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推进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一)加强政策支持。发布《关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意见》,在教学管理、人事聘任、评价考核及组织管理等基础制度层面破除学院学科壁垒,加速推动交叉人才培养。设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专项”,将研究生增量指标向交叉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倾斜支持,组建跨学科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拓展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成效。
(二)完善专业设置。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智慧交通等一批交叉融合新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微专业。设立“城乡规划+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自动化+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双学士学位,采用“集中培养+个性分流”的“2+2”双向模式,高质量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三)优化课程供给。构建多元化、跨学科课程体系,在本科阶段推行个性化选修学分制,支持学生跨学院选课,除既有辅修专业与通识课程外,要求各专业按容量开放全部课程资源,允许其他学院学生选修,拓展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建立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加强本研课程衔接,引导学生修读研究生阶段课程,形成打破院系、学段壁垒的课程互通机制,强化学生交叉学科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潜力。
(一)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17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理事会,采取理事会负责制的二级学院运行模式,设立工程师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校企创新发展研究院,统筹协调校企资源,对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进行全链条改革,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联合招生选拔制度,打造“校内首席专家+行业产业首席专家”团队,共同确定培养任务,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贡献”的评价导向,保障学生潜心投入工程实践。贯通学历教育与工程师职称资格认证,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毕业证、学位证和相应的工程师职称,助力学生提速职业发展。
(二)推动产教融合项目。联合企业推进“智能基座”与“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引入“产业技能学院”项目,通过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方式,系统开展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定制化人才培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近300个、校企研发中心330余个,共建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800余个,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能力深度对接。
(三)建设产教融合课程。打通课堂边界,主动对接产业创新需求,邀请企业家、工程师上讲台,将优质产业资源引入课程,形成以“工程认知—校企模块课程—企业学习”为进阶的课程群,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体系,开设汽车制造工程学、电能生产和利用等5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推动课程更贴近实际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一)拓展联合培养项目。推动国际化机制创新,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学位联培等合作,累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230余个海外交流学习项目,每年派出2000余名学生,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优化科研交流布局。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与法国、意大利等国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筹建联合实验室,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攻关联合创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推动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高校、企业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创新中心,与南非、新西兰筹划建设中非、中新工程教育和技术合作示范园,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辐射全球。
(三)强化教学课程共建。设置“中法菁英班”等试点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特色课程,每年开设80多门“海外名师讲授学分课程”。联合全球合作高校,举办新工科国际暑期学校,聚焦新工科领域开设专题课程,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促进中外师生学习交流、实地研修,推动教育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