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超50所“双一流”,密集建设新校区!
高校动态     更新时间:2025-07-14 浏览量:7 次

近日,无锡惠山区政府召开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建设工作专题推进会,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区长赵强、副区长赵磊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要咬定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要求,紧盯开工建设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项目工程实施,确保南邮无锡校区2027年顺利投用。

不止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一大批“双一流”高校不约而同地谋划起了新校区。

 

超50所“双一流”,建新校区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我国至少有58所“双一流”高校传出建新校区的相关消息。

为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近20所北京高校选择转移到京郊、雄安等地建设新校区。在“高教第三城”南京,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正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在“高教重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新校区已在规划当中。

一批“双一流”高校的新校区已先后落地:2021年9月,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作为首批单位,正式入驻昌平新校区;2022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启用,首批7000余名师生进驻;2023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迎来了首批入驻的500名本科生……

不少高校的新校区,即将迎来一批新生: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正式迁入浦东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全面投用;四川大学也将启用占地约3000亩的眉山校区;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已试运行数月,预计今年9月将如期开学……

此外,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都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新一轮扩建潮,正悄然掀开。

 

要扩招,地不够用了

“双一流”高校对于新校区的渴望,或许源于不断扩张的在校生规模,正日益挤压着本就不宽裕的办学空间。

2020年2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一年实际招收研究生110.66万,较2019年扩招了19.01万,增幅达到了20.74%。新一轮研究生扩招,就此拉开序幕。

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记者会上表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无法停下的扩招脚步中,“双一流”高校的地,渐渐不够用了——

由于床位不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宣布,不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校内住宿。

即便能够住上宿舍,在校生们也可能要面对“六人间”到“八人间”、地板破旧、墙面发霉、设施老化、没空调、没独卫等尴尬处境。

不止宿舍紧张,北交大雄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建设办主任刘江涛还曾举过一个例子:学校有一团队由于锂电检测需要较大的场地,现有的校内空间无法提供,只能长期在校外租赁实验空间。

食堂要错峰就餐,自习室、图书馆座位靠抢,仪器要预约排队……捉襟见肘的办学空间,限制着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多方发展,寻求新校区建设是必要之举。

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修订印发《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

据来自教育界的两位陕西省人大代表今年3月的一份提案,国家“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预计支持20所左右“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目前,全国已有50所左右“双一流”高校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新校区总体建设规划,地方高校中如安徽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大学、山西大学等已启动申报中央专项资金相关工作。

 

扩建的钱,从哪里来?

要建新校区,钱是首要的问题。前述《管理办法》中提到,“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办学规模、建设规模等测算,每所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30亿元;科研能力建设,“双一流”高校支持额度不超过6亿元,其他高校不超过2亿元;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双一流”高校结合宿舍缺口面积测算支持额度,其他高校每校支持额度不超过2亿元。

然而,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总投资78亿元,北京工业大学房山新校区估算投资141亿余,山东大学龙山校区一期的总投资额也将超过140亿……面对数十乃至上百亿的投入,“双一流”高校要仅凭中央预算的支持建起一个千亩校园,似乎远远不够。

若要举债,上一轮的高校扩建已经敲响了警钟——1999年,“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号召下,中国高校开始连续八年以每年40万人以上的速度扩招。为了应对在校生人数剧增、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高校们开始向银行贷款,支持校园建设。

数年之后,随着还款高峰的到来,部分高校渐渐陷入了债务危机。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某985高校一度面临庞大的贷款,其一年的学费收入,只够归还银行的贷款利息。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到2006年,中国高校银行贷款规模约2000亿元,若加上工程未付款和校内集资款,总规模可达2500亿元左右。

如何在控制好高校债务风险的同时筹到足够的钱做基建,政府和高校在平衡木上艰难行走。

2024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健全多元筹资机制”: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专项建设内容单列,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允许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同时发挥商业贷款的补充作用。

其中,相比银行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利率更低、周期更长,并且需要通过政府申请债券,因此能在面上控制总量,违约风险相对可控。

此前一项研究显示,2018-2021年,全国256所地方高校累计发行地方高校政府专项债475亿元。2020年,河南大学便曾获批河南公办高校专项债券1.5亿元,用于郑州校区建设。

不过,地方高校政府专项债占全国专项债的比例很低,每年只占0.3%-0.5%之间。目前看来,地方高校发行专项债的空间还很大。

 

让更多人上好大学

“双一流”高校连续扩招、“兴土木”的同时,另一个现实却是,出生人口正总体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相较于2016年的1867万,降幅超过了50%。未来,随着生源减少,各大“双一流”高校的新校区,会被闲置吗?

对此,2024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表示:“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预测,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同时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事实上,“双一流”扩招并非突如其来的举措,而是供需矛盾下的势在必行。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介绍,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而147所“双一流”高校招生人数大约有68万,“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只有大约5.1%。

需求大、供给稀缺、竞争激烈,仍然是当前优质高等教育的现状。“双一流”扩招,成为破局的关键。

未来几年,随着“双一流”高校招生人数持续扩大,以及新校舍、实验室等配套设施逐步到位,广大学子或将有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

不过,面对当下的校园用地紧张和未来适龄学生大幅减少的矛盾,以及高校要如何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支付高昂的基建投入等问题,仍然需要各方的审慎决策。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