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招生专业好不好?
报考指南     更新时间:2025-05-19 浏览量:5 次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五个本科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人工智能以及一个双学位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双学位)。接下来跟随易单招网小编一起了解相关专业实力、培养特色以及就业前景等信息。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百年电信传承历史积淀,勇立发展潮头,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智启科技,信迪未来。

NO.1 历史沿革

 

NO.2 学院概况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实验中心。

学院本科专业门类齐全,开设五个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人工智能以及一个双学位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双学位)。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后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为“新工科”专业。

学院覆盖学科领域宽广,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交叉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博士点,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两个工程硕、博士专业领域,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交叉学科硕、博士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一个二级交叉学科硕、博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7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5人次;教授56人,副教授74人。另有高端外籍专家15人(含外籍院士3人)。同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兼职教授。学院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0人。

学院在校本科学生166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10人,博士研究生362人。

 

NO.3 人才培养

学院聚焦国家、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依托强基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荣誉专业和微专业等平台,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并深化进阶式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化高层次拔尖人才。

学院培养结构合理、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目前与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意大利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签署了PoliTong(本科通信工程专业)、AlmaTong(本科自动化专业)、AlmaTong(硕士控制专业、信通-电子信息)等双学位项目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电信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硕士双学位项目,同时,与马德里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硕士双学位项目、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及国立布列塔尼高等先进技术学校开展中法双文凭项目。此外,学院还与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建立了交换生项目。

NO.4 成果及平台

近5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9门,上海市重点课程5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项。

近5年,学院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IEEE杰出ITS应用奖1项,国内协会学会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等其他奖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重点类项目8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

学院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建立集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和技术研发三位一体、层次分明的学科平台和基地,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学院现有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基础科学中心,以及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工业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视觉感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基地6个。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隶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集成电路芯片已超过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宗进口商品,芯片产品已被列为“卡脖子”的重点对象,因此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更事关国家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学科基础,该学科是一门以半导体物理和微纳电子学为理论基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新工科之一,它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硬件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功能电子材料、固体电子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

2002年初,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2015年,学校以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和专业为基础,合并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微电子科学研究中心、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成立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是经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的全国首批26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其核心专业便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018年,经教育部备案,成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含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同年,经教育部专业备案和审批,正式成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18年9月开始招生。2024年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

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本专业联合行业内重要企业和研究所,努力培养身心健康、视野开阔、科学和工程素养优良、满足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本专业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技术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技术管理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已成为优秀的工程师、研究人员、管理者或者其他专业型人才。

专业优势

(1)本专业依托微电子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

(2)在新工科专业中,率先设立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含硕士点),并申请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含硕士点),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设立强基计划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双学位专业,为学生提供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3)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师40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教授或同等职称教师10人,副教授或同等职称教师11人,讲师14人,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0名,同济大学特聘教授1名,同济讲座教授1名(Prof. Jin-Fa Lee,Ohio State University)。

(4)与多个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活动高度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高校的广泛认可。

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重视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微控制器原理、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工程与天线设计等,部分实验实践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授课,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由企业导师协助指导。

(2)引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推行国际化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了22门与国外著名高校类似课程接轨的全英语课程,80%以上的专业必修课可选择全英语授课(也有相应的中文课程可选),部分课程由国外著名教授授课。建立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机制,与多所欧美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双学位、对等交换、暑期课程、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并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指导,为优秀学生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创造条件。

毕业去向

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或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近两年每年有35%以上的毕业生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占比60%左右,其中有15%左右选择赴国外深造,一般可以拿到国外著名高校的奖学金资助,就业率接近100%。选择就业的学生大多被企事业单位直接录用,录用的著名企业包括Intel、IBM、飞思卡尔、AMD、德州仪器、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华为、中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联通等。

 

通信工程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扎实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沟通和管理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面向电子、信息、通信等行业,在5G/6G通信、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轨道交通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卓越创新人才。

特色优势

通信工程专业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在培养宽口径信息通信工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始终坚持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智能网联汽车和数智轨交的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特色,突出面向地面交通领域、轨道交通行业以及移动通信相关的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包括5G/6G通信关键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车联网、无人驾驶列车通信与控制、物联网及传感器网络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网联通信理论及应用、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无线信道智能检测与应用、高铁/轨交可靠通信与应用等。

通信工程专业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秉承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建立了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涵盖数学与物理、计算机、信息传输、人工智能、信息感知、信号处理、电子电路与系统七大课程组模块,均衡数理基础与专业应用,覆盖软件设计与硬件开发环节,采用中文、双语、全英文等多种授课形式。8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上海市一流课程或重点课程,5门课程为同济大学本科重点和卓越课程。

专业内涵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一个基础学科。通信工程专业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通信、信息处理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软硬件系统、信息网络为对象,研究信息通信系统中信息生成与传输、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原理和应用。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通信电子线路、无线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系统、信息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等,具有理工融合的特点。

本专业培养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的系统专业人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是支撑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覆盖了多个热门领域,包括5G/6G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通信与控制、纳米分子通信、高精度定位等,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被世界各国视为科技战略发展的核心。

师资队伍

专业拥有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4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助理教授18人。95%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5%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包括外籍教师1人),获得国家与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19人次,包括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英国IET会士、EAI会士、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领军人才、上海市扬帆人才等。

近5年,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青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科研重点项目等70余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0余项,成果应用广泛,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多次报道。

科研平台

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2011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与工程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中心”、“上海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工程研究中心”、“铁道部计算机联锁检测站”、“上海市磁浮与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以及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ARM物联网联合创新实验室”、“同济大学—恩智浦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闻泰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上海电气泰雷兹智慧轨道交通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能够有力支撑和保障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特色及亮点

通信工程专业在同济大学总体办学思想和定位的指导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培养引领信息通信工程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以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成果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形成了理论课程培养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内实践平台与产学研基地相配合、专业基础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并重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学术素养良好、拥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卓越工程人才。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国际交流

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自2006年起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建有“3+1”本科双学位项目,至今已有超270名中国学生和超170名意大利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同济大学和外方双学位。该项目90%学生毕业后继续进入国际名校深造,并且继续攻读博士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在研究生阶段,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设有联合硕士双学位培养项目,近5年已有十多名硕士生赴国外攻读双学位。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与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有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定期派遣硕士与博士生出访,近5年有10名学生出访超过3个月。并且持续吸引来华留学生攻读学位或交流访问,近5年招收攻读本科与硕博士学位留学生21名、短期赴同济交流留学生13名。

校企合作

通信工程专业与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上海超算中心、特斯拉(上海)、闻泰科技、卡斯柯信号、上海柏魁科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上海通号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司和研究机构共建有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助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创新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实践类课程占比总学分25%。在专业课程外,设置了跨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和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类课程,并积极鼓励三、四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教师团队,参与科研课题。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赛结合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年来,在校生获得国际级和国家级竞赛大奖数十项,包括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创新赛特等奖、华为ICT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微软国际定位比赛一等奖等。

未来发展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国内著名高校和出国出境攻读研究生升学深造比例高,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近70%左右。约30%左右的毕业生保研深造,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科院及本校等。海外升学率高,近20%的毕业生在海外著名大学深造,包括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爱丁堡大学、多伦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巴黎高科等。毕业生考研成绩优异,整体录取率约20%,录取高校均为985高校或中科院等。

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历年就业率近100%。就业领域包括国内外著名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就业单位世界500强居多,包括华为、高通、思科、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微软、英伟达、谷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摩根斯坦利、中国银联、工商银行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专业内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能的优化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涵盖电能的产生、传输、变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电气工程专业是传统又年轻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专业紧跟时代步伐、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本专业面向“能量变换与新能源利用”“电驱动与自主控制”“电力信息技术”“电气装备新技术”等领域,交叉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应用学科,设计、开发各类新型电气装备与系统,实现绿色、高效、智能、安全的电能转换与应用,助推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

特色优势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为同济大学(同济医工学堂)于1912年设立的电工机械科,现隶属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拥有能源与动力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4年新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应用实际需求,紧跟电气工程自动化科技前沿,围绕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储能、新型轨道交通、无线能量传输、智能感知、大数据科学、信息控制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自主研发成功的科研产品已成功应用在相关工程项目中,具有很好的行业影响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学校-学院-学科特色平台,以“宽口径”“重实践”“国际化”为特色,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电气工程自动化科技进步、基础扎实、思维创新、视野开阔、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强、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卓越创新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具有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高工)15人,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香江学者”、IEEE高级会员、同济大学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获得者。教师队伍中,85%的教师具有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近40%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有1人在国际性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多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担任编委(副主编)。

本专业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近年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科研基金以及重大工程项目1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科研平台

本专业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依托国家级和上海市多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超级电容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磁浮与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并服务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

培养特色及亮点

以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提供了多元化的自由探索实践平台,构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覆盖。依托学院多学科共建平台,实现多专业融通,促进学科交叉能力,兼顾学生的不同兴趣,追踪科技前沿,提升学生推动创新的能力。课程计划方面创建了“同济大学智能电气荣誉计划”,为优秀本科生定制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课程。

国际交流

本专业分别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双学位、暑期学校、毕设合作项目等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每年奔赴国外高校进行访学等国际交流的学生比例达15%左右。

 

自动化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以控制理论与智能方法为核心,培养掌握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与测量、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模型与优化等基础理论与技术,并具有健全人格、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能胜任相关领域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以及部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并具备在相关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特色优势

前身为1912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时期的“机电科”、1930年国立同济大学设立的电工机械系和1939年设立的电机工程系,现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办学,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实力雄厚。

自动化专业201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首批设立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并于2015年和201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首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现代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重大需求,配合教育部自主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以自主智能装置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基本能力要求,以智能机器人、智能车等为典型载体,努力培养自动化领域的卓越人才。

专业内涵

自动化是人类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以开发智能装置与系统为己任,为建设智能自动化世界赋能。它以控制理论和智能方法为核心,重在研究如何设计、开发各类智能装置与系统,并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主要共性技术和支撑平台,重点面向智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新能源、健康与医学、现代信息服务业等应用领域,服务于未来各个层次上智能自动化世界的建设。

自动化专业,是与时俱进的专业。在50年代,它以飞行器控制等为典型应用,钱学森先生及其《工程控制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和总结。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我国自70年代开始普遍按照工业电气自动化、过程控制自动化等行业方向来进行细分。而在今天的后工业化时代,自动化的内涵已经从经典的工业控制拓展到智能化,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各种自主智能装置与系统成为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今天的自动化以“控制理论”和“智能方法”为双核心,具有广阔的适应性,并成为众多工科应用中的基石, 它以智感、智联和智控为特征,并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智能车、无人机、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智能医学与健康管理、智慧能源、智能建造、智能环境、智慧城市、智慧金融和以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众多国家基础行业与新兴领域。

师资队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9人,其中35%以上教师获得海外博士学位,80% 以上有海外交流经历,由著名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原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学术底蕴浓厚、结构合理、国际化、富有创新力。拥有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IEEE会士3人、IFAC会士1人,CAA会士3人、CAAI会士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6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2人。并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中国科学院段广仁院士、中国工程院刘玠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史建军、新加坡工程院谢立华院士和陈本美院士、CIRP会士 B.Iung等为荣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或高端外专。学科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国内相关学会和行业协会理事、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等20余人。

科研平台

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ESI 排名位列全球排名前1%。

培养特色及亮点

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国际化”为特色,并从第2学期开始设机器人类荣誉课,强化智能机器人特色。鼓励每位同学做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动化领域的卓越人才。

国际交流

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有“欧洲大学之母”之誉)等国外多所大学建有各种层次的合作交流或办学项目,其中中意班是国内较早开展联合办学、支持“3+1”模式(3年国内1年国外)并可授予本科双学位的项目,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有联合硕士培养项目。

校企合作

201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国内首批设立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并与宝钢、华为、上汽、上海电气、百度、菲尼克斯、ABB、贝加莱、NI、Tridium等建有良好合作关系。

实践创新

重点建设了机器人技术创新基地与智能小车创新基地两大实践平台,构建了以国家级科创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地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教育部A类赛事为核心支撑,深度参与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RoboCon机器人挑战赛、RoboTac战术机器人竞赛等专业机器人赛事,同时覆盖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华为ICT大赛等国际国内权威赛事,形成贯通智能硬件开发(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智能制造应用(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竞赛)以及物联网技术(智能汽车竞赛)等前沿领域的竞赛矩阵。通过系统化的"赛课结合"培养模式,持续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输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未来发展

每年约70%的学子选择继续深造,升学版图覆盖国内外顶尖学术殿堂:本校和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上交、卡耐基梅隆大学(CMU)、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剑桥(英)、苏黎世联邦理工、慕尼黑工大、瑞典皇家理工、莱顿大学等;就业主要去往自动化和工业控制、计算机和互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通信、金融科技等行业,包括上海汽车、商飞、华为、ABB、西门子、百度、阿里、腾讯、招商银行和一些新兴企业等。

 

人工智能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行业进展,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设计有效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并开发应用,具备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跨行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并具备国际视野和能肩负社会责任的人工智能领域卓越创新人才。

特色优势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是全国首批35个人工智能专业之一,于2019年正式招生,传承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其下属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并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办学,秉承“共性基础 + 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举措,努力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将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数理基础、脑科学基础和用于支持工程实践的控制基础、计算机基础、电学基础与智能基础,并在数据智能和机器智能方向上加强,以及与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紧密协作,支持学生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多路径发展。

同济大学打造国内领先的"学士-硕士-博士"全链条育人平台,构建「基础筑基-前沿突破-产业攻坚」三级进阶体系。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国家一流专业,以及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大国家级科研载体,形成"课程-项目-平台-产业"四位联动的闭环培养生态。

专业内涵

未来世界是人、机、物协同的智能世界,大量具有智能能力的装置与系统,在物联网支持下,相互交互以及和人类互动,是未来智能世界组成和运转的基本形式。人工智能重在研究、开发、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为人类未来世界提供智慧的大脑,并涵盖自各种嵌入式智能装置到云端数据中心的各种级别和层次的智能。

自主是人工智能高级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衡量一个系统是否具有智能,首先就是看它是否能像人类一样具有自主能力,对单体而言,这种自主能力至少包括主动感知、自主决策、自我执行能力,对群体而言,还应具备多体协同或人机共融等特征。自主智能研究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各种具有自主能力的智能装置与系统,今天的机器人、智能车、无人机、智能硬件、智能软件就是其具体表现形式,而其共性部分就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大脑。可以预见,未来大量不具备智能能力的装备与系统将因嵌入AI大脑获得革命性提升。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面向人工智能前沿与共性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需要,围绕“智能”中心,以“感知”和“自主智能”为特色,重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为实现人类开发智能装置与系统、赋予机器智能的长久梦想而培养人才。

师资队伍

人工智能专业与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紧密配合办学,部分师资共享,现教学科研人员超过60人,由著名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原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 教师队伍学术底蕴浓厚、年富力强,富有创新活力。拥有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CAA会士3人、CAAI会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CAA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1个,并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中国科学院段广仁院士、中国工程院刘玠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史建军、新加坡工程院谢立华院士和陈本美院士、CIRP会士 B.Iung等为荣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或高端外专。

科研平台

目前拥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含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市教委“智能感知与自主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培养特色及亮点

面向人工智能专业要求,从第1学期开始特设“人工智能荣誉课”系列,并承担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双学位、人工智能辅修学位(与同济大学强基计划合作)和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办学,以及参与华六高校(浙大、上交、复旦、南大、中科大、同济)“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办学。

交流、合作与创新

设有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与华为、百度、腾讯、上海影创等开展校企合作。依托同济大学机器人、智能小车创新基地,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RMUA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华为ICT大赛等大赛为出口,曾获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一等奖和国际三等奖。

未来发展

两届毕业生73%继续深造,去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ETH Zurich)、卡耐基梅隆大学、清华、北大、浙大、本校等国内外顶尖学府;毕业生就业以智能算法研发、机器人系统集成、智慧工程管理等技能,进入智能驾驶(上海汽车/蔚来/比亚迪)、智能制造(中国航发/西门子)、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落地的先锋力量!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